宝宝运动发展特征是什么(怀男宝宝特征是什么)
大班幼儿动作发展特点
首先,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《3—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中对幼儿“大肌肉动作”发展提出的目标:
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,动作协调、灵敏
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
还记得幼儿“大肌肉动作”发展的八个等级吗?
(这是一般情况下不同年龄班的发展水平,但这不是绝对的,因为孩子的发展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表。)
由上图以及前两天的文章分析可以看出:
婴小班发展等级在0~3级,中班发展等级在2~5级,而大班发展等级在4~7级。
但这也不是绝对的,因为幼儿的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,年龄班的发展等级范围仅供大家参考。
大班幼儿“大肌肉动作”发展典型表现
分享完小班、中班幼儿“大肌肉动作”的发展,今天小编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,为大家分享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“大肌肉动作”发展方面的具体表现。
能平衡及控制简单的大肌肉活动
>>>两只脚都能单脚跳
>>>以自信而安全的方式在室内或走廊走动或上下楼梯
>>>能一手或两手拿着东西上下楼梯
>>>拿着一杯水或果汁走过教室而不泼洒出来
能平衡及控制简单的大肌肉活动
>>>两脚能自如地交叉换步
>>>能根据简单的曲调或音乐节奏走、跑、跳
>>>能爬滑滑梯的楼梯或用手脚攀爬攀爬架
>>>移动身体成接球姿势,并能丢到正确的方向
>>>以空心积木或一般积木建构复杂的建筑物(如:高楼、桥、修车厂、消防站)
(分析参考来自《幼儿表现评量—作品取样系统》)
大班幼儿“大肌肉动作”发展详细解读
从“读懂儿童教学支持系统”中幼儿”大肌肉动作“发展的八个等级可以看出,大班幼儿发展大体处在4~7级,下面我们结合发展等级分析大班幼儿”大肌肉动作“的发展:
等级4:儿童能用手击打,或用脚踢开一个移动中的大物体
等级解读:儿童击打或踢一个朝自己飞来或者滚来的物体,例如球或者足球(直径25厘米以上)
等级5:儿童能蹦跳至少8次(连续的,中间无间断的)
等级解读:这里的跑跳涉及一个跨步(身体重心从一只脚移到另一只脚)和跳跃(单脚跳跃)的向前的运动。这个等级的儿童可以连续跳8次或8次以上。
等级6:儿童用浆、球拍、球棒击打一个移动的小球
等级解读:儿童能用浆、球拍、球棒击打一个移动的小球(直径小于13厘米)。
等级7:儿童能平稳、有序地完成一系列动作
等级解读:儿童能逐步并平稳、有序地完成一系列的动作,这些动作包含了上肢和下肢力量(如:翻筋斗,跳绳,行走间运球等)。[注:跟着音乐完成一系列连续的动作不能得分。]
在日常教学当中,老师们应如何创造机会让幼儿“大肌肉动作”获得发展呢?怎样的活动才是符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呢?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案例:
大班下期,幼儿园开展了“走近小学”的主题活动。经过老师们讨论,最后决定一起步行前往参观附近的一所小学。
出发前一天,老师和孩子们就去参观,是走路还是坐车的问题展开了讨论:……
乐乐:“乘车去好,走过去太累了,我走不动。”
乔乔:“我们幼儿园没车,爸爸妈妈要上班,没时间送我们。”
彤彤:“老师,要走多长时间呢?我没走过。”
老师通过图片呈现、数据帮助他们了解具体的行程,并鼓励幼儿走路。并提醒幼儿隔天穿上舒适的鞋。
老师支持:
提前与幼儿讨论去参观是“走路”还是“坐车”的问题;
通过图片和数据具体呈现,让幼儿对“走路”去小学得情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。
终于到出发的时间了,小朋友两两结对跟着队伍去参观小学。一个老师在前面鼓励孩子,并用照相机记录,另一位老师与保育员在队伍后面关注着孩子的神情、脸色等情况。
参观后,要步行返程,幼儿的体力都有所下降,情绪也没那么高涨。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,老师在途中和孩子回忆在小学看到的内容,哪些和幼儿园不一样,并和孩子们一起念儿歌……
老师支持:
观察记录,了解孩子“走路”情况;
带领幼儿回顾和念儿歌,鼓励支持幼儿“走路”。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分析 1、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,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,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。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。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,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,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,他们会提出申辩。同时,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,例如;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:“我会唱歌跳舞,但画画不行。” 2、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、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,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,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。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,例如,摔痛了能忍着不哭。此时,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;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。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。 3、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.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,他们能选择喜欢的、适合自己的衣服,能用筷子吃饭、夹菜,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。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,对劳动持认真态度,关心劳动结果,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: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,在家里会扫地、擦桌子、整理自己的用品。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、喂养、值日生劳动等: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。 4、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,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。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,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。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,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、解释游戏规则。比如,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、道具,能以语言、动作等进行表现,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。 5、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,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,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,例如,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,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。大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,像体育游戏、棋类游戏等。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,儿童常常会“群起而攻之”。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。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,因此,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 6、动作灵活’、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5岁儿童的走路速度基本与成人相同,平衡能力明显增强,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动技巧进行活动,并且还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。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,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;运用手指活动,例如,灵活地使用剪刀,会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种造型等,还能正确地使用画笔、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。 7、爱学、好问,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,他们不但爱问:“是什么?”还想知道:“怎么来的?”“什么做的?”儿童还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:“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?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?”“电视机里的人怎么会走路、说话?”有的儿童喜欢把玩具拆开探索其中的奥秘。儿童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机械运动的原理等产生兴趣,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。一、好问、好学
儿童都很好奇,不满足于了解表面现象,而要追根问底。5岁儿童的活跃主要不是停留在身体的活动上,而是表现在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上,他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。 5—6岁的孩子喜欢学习,他们愿意上课,学到一些新的知识或技巧后,他们感到满足,而且喜欢对别人讲,他们已经能够坚持稍长一些时间的智力活动。在课堂上,他们喜欢各种新课,喜欢一些动脑筋的活动,如做计算活动,编故事或做其它的创造性的活动。在课外,不少幼儿热衷于下棋、猜谜,或做各种智力游戏。
二、抽象能力明显萌发
大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的,但是明显地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。能够根据概念分类,已经掌握了部分与整体的包涵关系,即逻辑思维的基本成分。在观察图片时会进行一些逻辑推理。对因果关系也有所理解。6岁前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还是初步的,对于一些需要经过多层次分析推理的事情,他们还是力不能及。同时,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,他们推断的结论也常常发生错误。
三、开始掌握认知方法
5—6岁幼儿出现了有意地自学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,在认知活动方面,无论是观察、注意、记忆过程,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,都有了方法。大班幼儿进行有意记忆时,也运用各种方法,用思维解决问题时,他们会事先计划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行动过程。他们在头脑中先作构思以确定有意想象的目标,作出行动的计划,然后基本上按预定计划去行动。5—6岁幼儿不仅在认知活动中能够采取行动计划和行动方法,在意志行动中也往往用各种方法控制自己。
四、表现与表达方式多样化
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表现欲望强烈,他们会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。如,在美工活动中会用多种工具进行绘画创作。在音乐活动中会通过歌舞、乐器、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。外出参观后,儿童会用绘画、建构等方式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。他们还热衷于戏剧表演。
五、合作意识逐渐增强
在相互交往中,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。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,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。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,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、解释游戏规则。1、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
5岁以后,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,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。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。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,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,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,他们会提出申辩。同时,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,例如;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:“我会唱歌跳舞,但画画不行。”
2、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
5、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,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,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。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,例如,摔痛了能忍着不哭。此时,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;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。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。
3、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
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,他们能选择喜欢的、适合自己的衣服,能用筷子吃饭、夹菜,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。
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,对劳动持认真态度,关心劳动结果,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: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,在家里会扫地、擦桌子、整理自己的用品。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、喂养、值日生劳动等: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。
幼儿运动系统有哪些特点
幼儿骨的有机质较多,柔韧性和弹性大,易变形,遇暴力打击时不易完全折断,常发生柳枝样骨折。婴幼儿时期,所有骨髓均有造血功能,由于含有丰富的血液,肉眼观呈红色。
运动系统由骨、关节和骨骼肌三种器官组成。骨以不同形式连接在一起,构成骨骼。形成了人体的基本形态,并为肌肉提供附着,在神经支配下,肌肉收缩,牵拉其所附着的骨,以可动的骨连结为枢纽,产生杠杆运动。
运动系统主要的功能是运动。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动如语言、书写等,都是由骨、骨连结和骨骼肌实现的。能在体表看到或摸到的一些骨的突起或肌的隆起,称为体表标志。它们对于定位体内的器官、结构等具有标志性意义。
幼儿时期体格生长速度减慢仍稳定增长,体重稳定在每年增长2kg左右,身高稳定在每年5~7cm左右。比婴儿时期旺盛的食欲相对略为下降。从会走、会跳、会跑开始,接触外界环境相对增多。
这时皮层细胞的纤维继续增长,分枝增多,并不断地髓鞘化;皮层细胞之间的联系增多,分析综合活动日益完善,皮层各叶相继成熟,皮层抑制功能迅速发展。这些,为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了条件。 幼儿头颅的发育与其它部位相比,处于领先地位。
神经心理发展迅速,语言、记忆及思维想象力、精细运动等发展增快,对外界环境产生好奇心,好模仿,趋向智力发展过渡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运动系统(1)骨骼生长迅速
婴幼儿正处于身高迅速增长时期,其骨骼不断地长长、加粗。同时,骨骼外层的骨膜比较厚,血管丰富,有利于儿童骨骼的生长和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。
(2)骨骼数量多于成年人
婴幼儿由于一些骨骼尚未融合连接成一个整体,例如,成人的髋骼是一块整骨,而婴幼儿的髋骨是由髂骨、坐骨和耻骨三块骨头连接在一起的,到7岁左右才逐渐骨化融合成为一块完整的骨头。
(3)骨骼柔软易弯曲
婴幼儿骨骼含骨胶原蛋白等有机物多,骨骼柔软,弹性大,可塑性强。因此,婴幼儿可以做许多成人无法做的动作,如婴幼儿能吃到自己的脚指头,但同时也很容易出现变形、弯曲。
(4)头部骨骼尚未发育好
新生儿出生时头部骨头之间有很大的缝隙。在颅顶前方和后方有两处仅有一层结缔组织膜覆盖,分别称前囱和后囱。婴幼儿的骨缝要到4~6个月才能闭合,后囱在3个月左右闭合,前囱到1.5岁左右才闭合。
(5)脊柱的生理弯曲
孩子出生时脊柱是直的,弯曲是随着动作发育逐渐形成的。一般婴幼儿在3个月左右抬头时出现颈曲, 6个月能坐时出现胸曲,10~12个月学走路时出现腰曲。7岁前形成的弯曲还不是很固定,当儿童躺下时弯曲可消失。7岁后随着韧带发育完善后,弯曲才固定下来。
(6)腕骨的钙化
孩子出生时腕部骨骼均是软骨,6个月左右才逐渐出现骨化中心,10岁左右腕骨才全部钙化完成。因此,婴幼儿的手部力量小,不能拿重物。
(7)关节发育不全
婴幼儿关节窝浅、关节韧带松弛,容易发生关节脱臼。
(8)足弓尚未形成
婴幼儿的脚没有脚弓。到了站立和行走时,才开始出现脚弓。由于婴幼儿的肌肉力度小、韧带发育不完善,长时间站立、行走或负重,或经常不活动可导致脚底的肌肉疲劳,韧带松弛,出现扁平脚,影响行走和运动。
(9)肌肉力量小
婴幼儿肌纤维细,肌肉的力量和能量储备少,肌肉收缩力较差,容易发生疲劳,不能负重。
(10)肌肉发育顺序
婴幼儿的肌肉发育是按从上到下、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,先发育颈部肌肉,然后是躯干,再四肢。先发展大肌肉群,如腿部、胳膊;再发展小肌肉群,如手部小肌肉。因此,婴幼儿先学会抬头、坐、立、行、跑、跳等大动作,手部的精细动作要到5岁左右才能完成。
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文章地址:http://www.moomom.com/sgzyxz/82.html